南湖所教育科 李允
【摘要】目的:探讨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抑郁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0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构建团体朋辈心理互助方案,实验组组建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小组并实施方案6个月,对照组不分组不实施方案。方案实施前后,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被试进行前测和后测。结果:两组被试的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应用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后抑郁评分显著减少。结论:团体朋辈心理互助能应用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并对抑郁有缓解作用,但其方法还需进一步的验证和补充。
【关键词】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抑郁
随着《禁毒法》的实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从“犯人”角色转变到“病人”角色、“受害者”角色,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最主要的是帮助戒毒人员进行身心康复,使其远离毒品的危害,并健康的回归社会。《禁毒法》中,所指的“病人”,更多的是指心理“病”,而不是躯体“病”。许多研究表明,我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问题较多,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特别是抑郁症状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注。而目前各大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心理咨询师不仅人数不多,且多是身兼两职或数职,很难满足戒毒人员的心理需求。许多学者正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改善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多人同时参加,成员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等特点,在一定方面优于个体心理辅导。但由于一般的团体心理辅导必须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带领,以及入组的人数限制等,也很难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进行大规模的应用。鉴于以上问题,构建一种有效、可行、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能多人同时应用的心理辅导模式,用以缓解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咨询师不足的现象,有效的提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很有必要。
朋辈心理辅导(peer-counseling),是指在某种共同处境、问题或疾病中的人们,给其相似人群提供相关信息、建议以及情感支持的互助方法[6]。朋辈心理辅导以可接受性强、效果较好并且弥补了专业人员不足等优势,在国内外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如已被应用于学校教育、疾病预防、康复治疗、健康咨询、物质滥用等多领域。本论文是借鉴了国外治疗社区(TC)模式的理念,以朋辈心理辅导为基础,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尝试构建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团体朋辈心理互助方案,并探讨该方案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抑郁的影响。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属于一种半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它由经过培训和监督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担当团体领导者,带领同伴进行团体朋辈心理互助活动,旨在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创建一个可以疏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提供社会支持以及相互模仿、相互影响的舞台,进而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干警的帮助下,抽选我所的阳山大队的戒毒人员作为被试来源,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分属于于不同的中队。被试入选标准如下:(1)非文盲,能理解测试题目;(2)入所已半年以上;(3)距离解教时间半年以上;(4)无明显的戒断反应以及神经精神疾病症状。在符合以上标准的人员中,随机选取100人作为被试,实验组50人,对照组50人。实验过程中,对照组有2人中途转戒毒所,1人因躯体疾病保外就医,实验结束后实际参与统计的人数为97人。另外,本研究并未根据SDS量表的前测得分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做出筛选,主要是因为团体朋辈心理互助的领导者是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选出的,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理解力一般较低,心理知识和心理技能较局限,因此为了增加团体心理活动的效果,增强戒毒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模仿,通过无抑郁的戒毒人员带动抑郁的戒毒人员,研究中采用了无抑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和抑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一起参与朋辈团体心理互助活动的方法。
1.2 工具与材料
1.2.1 团体朋辈心理互助方案 根据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访谈结果,并分析前人发表的相关文献得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负性情绪特别是抑郁症状的出现率较高;并且他们大多存在自我认识不清,自尊低下;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不良;情绪调控不当;人际关系不利;社会支持低下;戒毒意愿及意志不强等。根据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上的心理特点及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本研究设计制定了易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理解和执行的团体朋辈心理互助方案,包括5大主题:我是谁、我与父母、管理负性情绪、辨认人际关系、增强戒毒意识及意志。朋辈心理互助方案的主要内容见表1,整个方案运行6个月,每2周一次。
1.2.2 测量工具 选取在我国应用广泛,操作简单,信效度较高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以反映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抑郁症状,抑郁自评量表由Zung于1965年编制,共20个条目,1-4级评分,各条目得分相加得粗分,按照中国常模,粗分标准化以后,小于53分为无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大于72分为重度抑郁,并且SDS的评价效果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
表1 团体朋辈心理互助方案的主要内容
次数 |
主题 |
主要内容 |
目的 |
第1次 |
我是谁 |
我有哪些优点 |
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明确自我未来的方向。 |
第2次 |
我有哪些缺点 |
第3次 |
绘画:我的未来设想 |
第4次 |
我与父母 |
绘画:我与父母 |
认识并厘清成长中我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所给予的好的教育及不好的教育,重新认识父母并调整与父母的关系。 |
第5次 |
我认为父母做得不够好 |
第6次 |
父母爱我的那些记忆 |
第7次 |
管理负性情绪 |
我常出现的坏情绪 |
认识自己的负性情绪,并学会调控情绪。 |
第8次 |
我的情绪我做主 |
第9次 |
辨认人际关系 |
给我带来害处的那些人 |
认清周围的朋友关系,辨别那些可能给自己带来“危害”的朋友。 |
第10次 |
给我带来益处的那些人 |
第11次 |
增强戒毒意识及意志 |
毒品给我带来的危害 |
明确毒品所带来的危害,加强戒毒的意识和意志,预防复吸。 |
第12次 |
绘画:我能控制我自己之绝不再见“毒品” |
1.3研究过程
1.3.1自评问卷前测 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被试进行前测,分析发现,SDS得分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1.3.2 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小组的组建及组长选拔 对实验组的50人以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10人组建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小组,分组结束后,按照自愿并结合量表前测得分及研究人员谈话的方式在每组中选出2名SDS前测得分较低、心理较健康的戒毒人员作为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小组组长。对照组人员不组建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小组。
1.3.3 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小组组长培训及工作要求 实验过程中对朋辈心理互助小组组长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心理咨询方法的培训3次,以及朋辈心理互助方案中的主题知识培训5次,培训由获得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人员进行。实验开始前明确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小组组长的工作要求如下:1)管理好小组内纪律;2)组织小组内心理会谈并做好记录;3)及时发现需要心理帮助的组员,及时给予心理帮助,并做好上报工作;4)激发组员互相帮助、互相友爱,组织小组内评选 “每月心理互助之星”。
1.3.4 团体朋辈心理互助的运行过程 团体朋辈心理互助主要以小组团体会谈或绘画结合会谈的方式进行,会谈及绘画由朋辈心理互助小组组长带领以及负责做好会谈记录工作,会谈每2周一次,每次1.5小时左右,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共运行6个月, 12次会谈,会谈实施地点设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宿舍。会谈和绘画主题及内容由研究人员给定。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小组运行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后测。
1.3.5 考核与激励 为了增强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实验中,将对小组组长及成员进行考核及评优活动。组长考核在实验中期及后期进行,由小组成员通过评分的方式对其小组长工作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小组长将给与精神表彰和加分鼓励;优秀组员评选,每月进行一次,由小组组长组织推选一位优秀的成员作为其组内的“每月心理互助之星”,给予加分和精神鼓励。
2、结果
2.1 被试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实验组50名被试年龄均值28.53±6.68,对照组47名被试年龄均值30.00±6.85,两组年龄不存在显著差异(t=-1.273,p=0.205)。戒毒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按3类文化程度划分,97名被试中初中文化程度者47人,占49%;其次为小学文化35人,占36%;最后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5人,占15%,实验组对照组文化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c2=1.399,p=0.497)。婚姻状况按3类划分,97名被试中未婚者58人,占59.8%;已婚和同居者21人,占21.6%;离异和丧偶者18人,占18.5%,实验组对照组婚姻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c2=0.419,p=0.811)。毒品类型以单纯吸食冰毒者最多,83人,占所有被试的85.4%;单纯吸食海洛因和吸食混合毒品者较少,分别为6人和8人,占5.8%和8.8%,实验组对照组吸食毒品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异(c2=1.876,p=0.391)。
2.2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抑郁评分概况
在前测SDS评分中,97名被试中有轻度以上抑郁症状的被试(SDS标准分≥53分)共检出55人,检出率达到56.9%。不同抑郁程度,不同性别、组别的检出人数及所在性别的检出率,见表2。
表2实验组对照组前测SDS评分抑郁程度概况(人/%)
|
实验组 |
对照组 |
合计 |
男(n=40) |
无抑郁(SDS标准分≤52) |
8(20) |
12(30) |
20(50) |
轻度抑郁(53≤SDS标准分≤62) |
7(17.50) |
4(10) |
11(27.50) |
中重度抑郁(SDS标准分≥63) |
5(12.50) |
4(10) |
9(22.50) |
2.3 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组间差异性比较
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前后测SDS标准分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实验组对照组前测SDS标准分无显著差异;后测SDS标准分仅在男性无抑郁程度上两组存在差别,表现为实验组的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3。以前测不同抑郁程度的SDS标准分为协变量,后测SDS标准分为因变量,组别为自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男性被试在无抑郁程度上实验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F=13.887,p=0.002);在轻度抑郁和中重度抑郁程度上两组仅显现出实验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评分的趋势,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别(F=0.547,p=0.481;F=0.486,p=0.512)。
表3 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数据组间差异性比较( )
|
前测SDS标准分 |
后测SDS标准分 |
实验组 |
对照组 |
t |
p |
实验组 |
对照组 |
t |
p |
男 |
无抑郁 |
42.75±5.95 |
43.58±7.14 |
-0.272 |
0.788 |
37.12±6.81 |
51.92±12.22 |
-3.099 |
0.006 |
轻度抑郁 |
55.43±2.70 |
57.50±4.20 |
-1.008 |
0.340 |
54.86±8.73 |
59.00±2.71 |
-1.162 |
0.280 |
中重度抑郁 |
68.20±7.98 |
66.00±3.83 |
0.502 |
0.631 |
58.40±4.45 |
60.75±9.50 |
-0.495 |
0.635 |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轻度以上抑郁症状的比率较高达到56.9%,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无抑郁的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能有效的利用团体朋辈心理互助所提供的开放自我,宣泄情绪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短时间内获得了更多的人际支持和情感共鸣,进而对抑郁情绪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抑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男性大多不愿暴露自己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对于已经处于抑郁情绪的人来说,在团体朋辈心理互助中可能不愿公开宣泄自我的情绪和主动寻求支持,从而抑郁评分无显著变化。由于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应用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尚属于探索性研究,该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因此针对以上的研究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证明。总体来说通过团体朋辈心理互助中的小组会谈,拉近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彼此的人际关系;又由于他们的问题相近,处境相同,通过分享感受、表达情绪,他们更容易理解彼此,获得情感共鸣。
在本研究中,鉴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能力较差,行为的依从性不高等特点,构建的团体朋辈心理互助方案涉及的均是较浅层面的心理活动。另外,为了调动戒毒人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团体朋辈心理互助中多次应用了绘画的方式,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并且通过评优和奖分政策调动戒毒人员的积极性。事实证明通过以上方式,实验组戒毒人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均较高,12次小组会谈中,没有一人请假或无故不参加。实验结束后,通过访谈和收集实验组对于本次活动的感想发现,大多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对于团体朋辈心理互助活动的评价很高,他们认为通过本活动可以互相打开心扉,让组员之间的关系更亲近,并且更好的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互助互爱,共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为解教后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团体朋辈心理互助作为一种实施简单、有效,参与人数不限,并且节省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心理辅导模式能够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应用,并对抑郁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阻抑作用。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团体朋辈心理互助作为一种半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和充实。另外,团体朋辈心理互助结合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来有针对性的干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特定的心理问题是研究者们可以尝试的研究方向。
4、参考文献
[1]丛伟东, 黄仁春, 陈彬等. 福建省1000 名男性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9):2827-2828.
[2]杜立操.对479名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法制与社会,2015,4:192.
[3]孙秋生,李冠军,李娜等.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9,18(4):318-321.
[4]胡军,黄鹏翔,王国永等.518例男性强制戒毒人员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 (5):428-430.
[5]陈艳玲,张俊杰,我国强制戒毒人员团体心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5,24(3):233-235.